于9月17日,昆明传媒学院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、人文与教育学院联合组织2025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85名学生来到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,并在8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走进以“智汇云南创意未来”为主题的2025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会场,开展“走进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·洞察产业新生态”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活动。本次活动旨在将课堂理论知识与文化产业实践紧密结合,让学生通过“行走的课堂”亲身感受产业生态、创新模式与前沿技术。


活动当天,师生们以“沉浸式参观+实地研学”的方式展开学习。进入三大主展馆时,大家首先被宏大的展区布局所震撼:灯光与多媒体技术交织出丰富的空间体验,每个展位都以互动体验和故事化展示方式呈现,吸引学生驻足探究。师生们围绕“文化遗产活化、数字文创、国际文化交流、文旅融合”等核心板块,有计划地分组进行参观和调研,现场记录展品特色、产业模式以及创新技术的应用案例,将抽象的课堂知识与实践观察形成有效对照。


在县(市、区)展区,师生们深入了解了云南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:石林刺绣精致的针法、嵩明花灯明亮的色彩搭配、呈贡花艺灵动的造型,每一件作品都体现出“一县一特色”的文化多样性。学生们不仅观察展品,还与展区工作人员交流,了解工艺制作流程和产业化运营模式,从而体会到地方文化如何通过创新设计走向市场。



新型非遗美学空间体验展是另一亮点。学生们亲身体验扎染、陶艺、木工雕刻等非遗手作,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。在现场,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创意设计、数字技术和体验活动,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。这种“做中学”的方式,让课堂上抽象的“非遗活化”概念变得具体而直观。展会通过老物件展示、沉浸式场景设计与互动打卡活动,为学生呈现品牌守正创新的实践案例。展区内,老字号产品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,学生通过观察和互动,直观理解传统品牌如何在现代市场中寻求传承与创新,为《文化IP运营与管理》等课程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参考。



实践学习的过程中,文创产品展成为学生们获取灵感的重要场所。展区精选滇池、春城花卉等昆明元素,展示了手工文创、生活美学产品及数字文创衍生品。学生们不仅欣赏设计美感,还观察产品的市场定位与创意转化方式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:“如何将地方文化元素转化为可被市场接受的创意产品?”这一环节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元可能性。


在创意集市和非遗展演中,大家现场体验文化互动活动,观察文化产品的展示和销售模式。学生们还观看了“昆明有礼”文创产品直播带货环节,直观感受到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文化营销新模式。这种近距离的产业观察,为学生理解文化产业全链条、营销策略与数字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。



通过此次参观与实地学习,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们不仅拓展了对文化产业的认知视野,也从感官体验、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三个维度,深刻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价值。这次产教融合的实践活动,真正实现了“课堂延伸到展馆,知识沉淀于体验”的教学理念。
2025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4班李雨芮:
让我最震撼的是文创产品展区的沉浸式展示。以前课堂上听到‘文化创意产品开发’这个概念时,总觉得很抽象。但当我在展会上看到设计灵感来自滇池、春城花卉的手工文创、生活美学产品以及数字文创衍生品时,才真正理解了‘文化价值转化为市场产品’的逻辑。这让我意识到,文化产业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转化为经济价值。在非遗美学空间里,我亲眼观看了扎染工艺过程,才发现传统工艺并不遥远,它可以和年轻人的审美结合。课堂上说‘非遗活化’,今天我终于明白,原来非遗也能‘潮’起来。例如,我在展会上看到云南各市的文创产品,我体会到了地域文化与文创产品的结合引起国潮文化的盛行。

将当地的建筑、山水、饮食文化转化为书签、徽章、明信片等文创产品。这代表未来产业将更加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,打造专属文化IP,通过IP的衍生开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,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。图片中的文创产品是我和朋友获得的文创盲袋,主题就是云南的特色菌子。

2025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升本1班宁雪义
我在文博会的13号馆·五华区展区参与到了不同企业和学校开展的限定印章打卡活动,拿到了很多有纪念意义的冰箱贴。他们通过一些简单的互动性方式的衬托出印章的文化意义,历史与艺术的传承。这让我了解到文化的彰显有很多面,不仅仅只是传统的文学和艺术。这次文博会参观,就像一把“具象化的钥匙”,把课堂上抽象的文化概念从“书本文字”变成了“可感可触的现实”,让我对知识的理解从“被动记忆”转向了“主动内化”帮助了我们在课堂上对文化的理解“从理论到实践”的体验,本质上是将抽象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,并在行动中检验、修正、深化认知的过程,它像一座连接“知道”与“做到”的桥梁,充满了挑战、发现与成长。这次实践活动让我看到了那些鲜活的文化展品、创新的产业模式,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当下文化产业的蓬勃生机,更点燃了我对其未来的无限畅想。站在年轻人的视角,我期待未来能够帮助文化产业朝着更“贴近大众”“充满温度”“走向世界”的方向发展,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。



2025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6班阿润娟
通过这次参观,我开始期待自己学成归来,未来能在文旅融合的文化产业领域深耕。比如把云南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故事结合起来,用数字技术做沉浸式体验,让游客不仅‘看’风景,还能‘进入’故事。”小李畅想道。我希望未来能投身非遗文创,把传统工艺做成年轻人喜欢的生活方式产品,让非遗不仅在博物馆里,而是真正走进大家的日常生活。就像我在12号特色馆中感受那样,他们把傣纸、东巴文、彝绣做成生成式AI模型,当我写下“我想看大象穿彝绣”的30秒后,屏幕上出现了一只踱步的亚洲象,身披涡旋纹马缨花绣片,象背还驮着普洱茶饼。那一刻,我第一次真切感到“文化数字化”不是口号,文化产业的未来一定是跨界融合的。我梦想有一天能打造一个以云南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数字平台,让全球年轻人都能在线体验我们的文化。

昆明传媒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
2025年9月17日




